2018蓉城之秋

特聘专家访谈

成都市音乐之都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专访

时间:2018年11月

地址:双流体育馆

成都市音乐之都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12名特聘专家在本次“蓉城之秋”闭幕演出中亮相,齐聚“蓉城之秋”,为成都音乐之都建设建言献策,为“蓉城之秋”成果加码。

{ZNXG[[~HN}[[VP`2FV01[5.png

特聘专家访谈语录(以下按照姓氏笔画排名)

  ——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指挥(原解放军军乐团音乐总监) 

于海.jpeg

应该考虑如何发展高雅艺术

  作为咨询委员会成员之一,于海对于成都市政府全力推动打造“音乐之都”的举措十分赞赏:“这对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无疑很有帮助,也是提升成都软实力的有效之举。”

  因音乐交流而多次来蓉的于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特别喜欢成都的气候、景色和美食“成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那是很珍贵的,这对于一个地区音乐教育氛围的形成和发展非常有利。”在于海看来,成都拥有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比如四川音乐学院在全国非常知名。“成都也是一座喜欢艺术和美学的城市,在这样的基础下,打造‘国际音乐之都’这样的项目可行性很高。”

  作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的成员,于海是艺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在问到成都打造“音乐之都”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哪些项目时,于海很明确地告诉记者,应该考虑发展一些高雅的艺术,从整体上提高音乐创作的品格和档次。“音乐在现在是一个必需品,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可以说层次已经很高了,但是精神消费还差得很远,这个表现在个人的文化素养、社会的文化修养和创造力的激发不足上,所以成都在拥有了政策支持和群众基础的前提下,应该考虑如何去发展一批质量优、档次佳的音乐产品,而这些产品,最终能够成为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标志和名片。”

  王争鸣——原国家大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王争鸣.jpeg

成都的音乐硬件还不够

  “城市能够使人的生活更美好,这个‘美好’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满足,还有文化方面的提高,而音乐作为文化里很重要的一环,重要性就不必多说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争鸣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对成都打造“音乐之都”的规划,王争鸣显得很有信心。

  “我觉得我们都得先想明白,这个‘音乐之都’究竟是什么,究竟要打造什么样的成都。”王争鸣很认真地告诉记者,一定要先琢磨透。“结合到成都本身有的历史文化、群众基础这些优势,我们才知道从哪个方面切入,去着手做。”王争鸣还表示,音乐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专业认识和政府来推动,“得考虑专业性和群众性的结合,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针对成都打造“音乐之都”还需要注意哪方面的建设时,作为原国家大剧院副书记的王争鸣从音乐硬件方面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目前成都的剧场、音乐厅,在数量上来讲比较少,从质量上来讲,也不够,你想咱们一想到奥地利,脑子里就出现维也纳金色大厅,谈到北京音乐厅,就会想到国家大剧院。成都在这个方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如何让把‘音乐之都’这张名片打造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名片,我们要做的还很多,这也是我们这个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的用意。

  付 林——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主席、著名词曲作家

付林.jpg

正着手在成都打造流行音乐“时空馆”

  “成都在中国的音乐发展上,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一方面政府非常重视文化的建设,政策上最大限度地给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成都市民是会娱乐、会休闲的群体,它是有音乐需求的。”在谈及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的优劣势时,付林表示:“但是对于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组建团队和培养团队,这个是一个需要时间的关键因素。另外一个就是怎么去打造一个拥有自己特色的高端音乐产品,如何去打造一个面向全国乃至面向国际市场的品牌,所以刚好我们几个有点相关知识,可以给点想法,所以这个咨询委员会成立起来对于成都的音乐建设作用不小。”

  付林是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主席,他的很多作品大家都耳熟能详,如《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小螺号》《妈妈的吻》《天蓝蓝海蓝蓝》等。作为著名词曲作家、演奏家和音乐制作人,付林堪称流行音乐的元老级艺术家“需要创作者们在吸收不同风格的同时进行传统的创新,当然不能太狭隘,对于不同的外来音乐,得有自己的解读,照抄全搬那肯定不行。”对于四川特色民歌如何结合流行乐,从而更好地走向大众这个问题,付林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还透露自己正着手在成都打造一个流行音乐的“时空馆”:“这个时空馆是流动的,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来到这个馆子里,可以听歌,可以看流行乐表演,而不是像个博物馆一样。”付林笑着说,“光提建议不行,我得做点什么实际性的东西。这个就是我能做的,所以最近就在着手做这件事。”

  至于前段时间发起的音乐‘有养’运动”倡议,付林对记者这样解释:“音乐也需要营养,只有为优秀音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音乐的发展才会有一个良性循环。”这对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也是有指导作用。“成都做得很好,有很多好的音乐基地,好的剧院,这是吸引人才很重要的方面,这个音乐‘有养’活动,就是说好的音乐需要好的引导,需要营养。”付林还表示,音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它表达了一种生活方式,寄存着美好、浪漫和期待等情愫,也体现出了一座城的活力和生活风格,他对于成都这座城市在音乐版图上的规划和描绘显得十分乐观:“这是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的事情。”

 叶小纲——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

叶小纲.jpeg

音乐为城市的下一代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空间

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在讲到音乐时称:“音乐是一种‘看不见’的文化,它只能听,所以我认为它是一种‘看不见’的文化。重要的是,音乐本身和它的发展为城市的下一代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听音乐的人需要有感性,但是写音乐不一样,写音乐需要理性思维,但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教育起步得比较晚,所以在美育这一块,我们国家还是比较欠缺的,这个问题,我们得想办法去解决,去提高国人的美育教育。”

 在对于蓉城打造“音乐之都”上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叶小纲和其他成员一样,认为在硬件、软件两个方面都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发展。“不光是乐队的水准和质量,音乐会的质量也要想办法去提高;不光是欣赏音乐的人群的欣赏水平要提高,乐团的业务水平、自身的营销和管理水平也得改善,除此之外还有剧院的基础设施设备等方面,都得考虑如何做得更好。”

作为2017年蓉城之秋闭幕式上的发言嘉宾,叶小纲对于成都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上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赞不绝口,正如他对上一届金芙蓉音乐奖的观点:“如果说音乐人才是音乐产业这棵大树的根,音乐制造业是大树的干,音乐演出是大树的枝,那么音乐奖项则是这棵大树的花,而这朵‘金芙蓉’就正好代表了一座音乐城市的音乐高度与成果。”在业界内众多著名专家的指导和带领下,相信“音乐之都”这一张城市名片会为世界呈现出更丰富的成都气质。

  许晓峰——独立音乐公社、晓峰演艺创始人 

许晓峰.jpeg

打造“音乐之都”得上下齐心

今年在成都举行的“仙人掌音乐节”,在全国音乐圈引起轰动。而作为创始人,许晓峰早已把“根”扎在成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许晓峰直言,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通过吸引人才来带动音乐产业的发展,再由音乐产业的繁荣不断吸引更多的人才,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上下齐心,在政策的支持下,大家都献计献策,这个计划才能走得更远。”

“我认为音乐最终的目的还是回归‘人’,能够替大众发声,最终在普通人身上,然后能够让人愉悦,产生共鸣。”在独立音乐产业上摸索了超过二十年的许晓峰,在谈及对音乐的意义有何看法时,许晓峰的回答很朴实,也很真诚:“以人为本吧,这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

 咨询委员会成员均为国内外知名的乐界人士,对此许晓峰表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所拥有的资源不仅仅是人脉和资金,更多的是能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考这对于成都打造的‘音乐之都’这个项目,将会有很大的作用。”

在肯定项目本身的同时,许晓峰也坦言,想要持续长久地打造成都“音乐之都”这张名片,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说不上有什么劣势,但是你仔细一想,其实各方面都需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其中,人才对于一个地方音乐的发展,真的很重要。”

对于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有何妙计,许晓峰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除了成都本地的音乐教育氛围需要持续保持之外,也应该重视成都的酒吧文化:“成都有很多草根歌手,这些来自普通人的作品有着充沛的生命力和想象力,是组成成都气质的重要一环。”此外,在成都落地的独立音乐孵化基地也是基于许晓峰对于成都的认知:“我看中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活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个孵化基地将永远落户成都,我希望仙人掌音乐节通过这样的人才合作和培训,最终成为亚洲最好的独立音乐节。”

  汪京京——中国音数协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会长、制作人 

汪京京.jpeg

利用政策和氛围推动成都音乐产业的发展

    当下成都全力推进“音乐之都”建设,汪京京认为成都有独特的优势,政府对于音乐产业扶持的政策首屈一指;四川音乐学院位于成都;成都还有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东郊记忆等软硬件条件;近年来成都演唱会票房稳居全国前三,音乐消费能力有目共睹,音乐人才辈出。“一首《成都》唱遍大江南北,成都有音乐土壤,有优势,有群众基础,成都本身的音乐氛围就足够好。”他还称,音促会将全力支持成都的音乐产业发展,“我们希望能把优质的资源和音乐引入到成都来,利用好的政策和氛围,共同推动成都音乐产业的发展”。

在汪京京看来,从改革开放到“互联网+”时代,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经过了萌芽期、原创音乐蓬勃期、产业发展瓶颈期、数字时代下的音乐产业链重塑期,进入到了重大历史机遇发展期。“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实施,音乐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地位被广泛认同,并且逐渐渗透到了实体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新业态在创新附加值及辐射带动区,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以文化消费实现结构性释放的推动作用已经显著呈现。”

至于未来,汪京京希望成都能够挖掘自我文化底蕴,尤其是民族音乐方面。“首先要走好自我的东西,才能有机会让全世界知道。要做到更好,不仅限于成都,四川,需要走向全国,甚至世界。”

  金铁霖——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金铁霖.jpeg

 打造“音乐之都”要挖掘民族民间的宝贝

作为中国著名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桃李满天下,在几十年教学中培养出了宋祖英、王媛媛、阎维文等众多优秀的歌唱家和声乐演员,其中来自四川的李丹阳也是他的得意门生。在他看来,成都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成都在音乐文化发展上,得天独厚。“挖掘本土的东西,成都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有川剧,希望咱们音乐人能在这些基础上继续创新。对于艺术这个门类,一定要有创新。”金铁霖告诉记者,应该要挖掘民族民间的宝贝,让音乐元素更加丰满,更加多元化。“川剧大家都很熟悉,如果它能够与交响乐或者其他种类音乐融合、创新,肯定能让更多人接受、喜欢。”

金铁霖还强调道,要想打造“音乐之都”,一定要“请进来,走出去”。“世界上优秀的剧目,我们就应该邀请到成都来。但不仅仅是请进来,我们成都自己的音乐作品也要走出去,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演出,展现这座城市独特的音乐魅力,这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比如这次金铁霖也担任了“蓉城之秋”·“金芙蓉”音乐比赛的评委,他就听到了很多好嗓子,需要通过“金芙蓉”这样专业、高水准的平台把人才推送出去。

除了软件,金铁霖表示音乐建设硬件也要跟上。“四川音乐学院的这个成都城市音乐厅,我就觉得很有想法。我到过的音乐厅太多了,城市音乐厅绝对是国际一流的。有这么好一个音乐厅,能演交响乐、歌剧、民族音乐,还愁没有优秀的人才涌现出来吗?只不过,这需要时间,需要循序渐进,相信成都一定能够成为‘音乐之都’。”

 林戈尔—— 四川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省音协主席 

林戈尔.jpeg

抓住机遇的同时,还需要精打细磨出优质作品

“成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开放性。成都有众多的艺术院校、艺术院团、演艺文化公司,提供了非常多的创业机会。加上政府的相关政策出炉,各行各业都会支持音乐产业的发展,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人才的培养以及音乐创客的孵化。所以说成都的音乐环境特别好,有了这些环境,对于打造‘音乐之都’是非常有优势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坦言道。

“音乐之都”,先有事业才能有产业,然后才能产生有形与无形的产品。“相信川音有能力做好学术引领,有责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及生产条件,从而创作出作品,通过专业技术构成产品开发的元素,通过演艺和生产将其转化为产品,服务社会,满足需求,同时获得效益。在林戈尔看来,川音肩上的责任很重。“川音拥有强大的学术力量,成果转化和演绎的团队,还有丰盈的劳动力资源,亦是重要的观众群体。”

  从音乐工作者本身而言,林戈尔希望大家都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创造自己的辉煌。“打造高水准的音乐作品,来适应观众的需求,来促进产业的发展。艺术的成就包括经济效益,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遇。抓住机遇的同时,还需要精打细磨,产生高水平、优质、上乘的作品,来服务于人民,同时获得产业的回报。”至于正在修建的城市音乐厅,林戈尔坚信是“音乐之都”的重要平台和核心部位,将起到重要作用。

   郁钧剑——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歌唱家 

郁钧剑.jpeg

“音乐之都”的音乐还需“气象万千”

作为成都大学东盟艺术学院的院长,著名歌唱家郁钧剑坦言成都打造“音乐之都”,这是聚集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秀资源。“首先成都人口很多,非常多,这是人数基础;再者就是成都作为西部第一城市,它有着地理上的优势;还有就是政策方面,除‘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等等,都提倡着西部开发,这是所谓时机。天时地利人和在这儿都有了,我们委员会成员能做的就是集思广益和博采众长,最终期待一个锦上添花的结果。”

郁钧剑对于如何更好打造“音乐之都”有着自己的态度:“我们得均衡地去发展音乐。我们知道,现在这个音乐市场上面流行乐占比较大的份额,可是我们要打造的是‘音乐之都’,这个称呼光靠流行乐是撑不起来的,四川地区走出来很多流行乐歌手,张靓颖、张杰、谭维维,这些歌手咱们都知道,钢琴有李云迪,那我们其他乐器演奏能不能还有些代表性的人物呢?均衡发展,我认为我们得好好考虑。”

除了阐述自己对音乐人才的看法,郁钧剑还强调,与人才和创作相匹配的基础设施也要建设起来。“咱们四川有交响乐,有乐团,有剧院,有丰富的民俗演奏风格方式,但是我们得思考如何通过结合当下音乐走势,将我们本身有的这些特点更充分地展示出来。”最后郁钧剑寄语道,“成都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而我最终想的也是和政府一样,希望有音乐能够‘气象万千’。”

 赵季平——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曲家 

赵季平.jpg

打造“音乐之都”,需要挖掘本土的东西

“很荣幸成为成都音乐之都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感谢成都市政府、蓉城之秋金芙蓉奖、成都音产办授予我这个荣誉,我希望能为成都的音乐产业献出我的力量,助力成都音乐产业发展。”作为中国音乐界的泰斗级人物,赵季平非常谦虚,希望自己能为成都的音乐文化建设出一点微薄之力,“成都的文化音乐载体非常丰厚,比如川音就很有历史,给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人才,也是大西南唯一的最高音乐学府。”

 赵季平一再强调,成都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成都在音乐文化发展上,得天独厚。“如果挖掘它的底蕴,调动广大老百姓对于音乐、音乐文化的这种滋养,会让大家更喜欢。”在赵季平看来,挖掘本土的东西,除了丰厚的少数民族资源,像交响套曲《成都》这样的题材,角度就非常好。“《成都》的7个乐章我都知道,我觉得崔炳元(交响套曲《成都》的作曲)的选材就很准确。”

众所周知,赵季平创作的众多经典作品饱含了自己多年深入民间的调研经验,民间传统文化、种话传统文化与各种音乐器材的研究。“民族民间音乐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富的素材宝库。我建议年轻的音乐人应该要挖掘民族民间的宝贝,把中西方音乐融会贯通,用自己的声音,用中国的语言,和世界对话。”赵季平表示,就像成都要打造“音乐之都”,不仅要让不同阶层的群众都能参与其中,更是需要一批有影响的艺术家、音乐家等音乐方面不同层面的人才,通力打造才行。“同时,我觉得打造出来的作品,要不断地演出,才能尽善尽美。而不是演一场就结束,不能应付了事。”

   俞 峰——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指挥家 

俞峰.jpeg

留住人才,就留住了音乐的活力

中央音乐学院是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和 “211工程”建设院校,作为院长,享誉国内外的指挥家俞峰从音乐人才资源的角度着手,分享了自己对于“音乐之都”建设的理解和看法。

在俞峰眼里,成都是一座拥有丰厚历史底蕴的千年都城,有着丰富的民俗艺术和多样的音乐风格,它是包容的,是多元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音乐,本身就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城市条件。“这也是我认为成立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委员会成员们出主意,给这个‘音乐之都’做整体的规划和布局,因为我们得承认专家有资源,有专业的眼光和视野,还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资源的共享能够带来更多的经验、更丰富的培训方式,从而促进作品的创作和产业的发展。”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俞峰还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四川有四川音乐学院,我本身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我认为音乐人才很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怎么样实现这种人才资源的流通和互补。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国家顶级的音乐学院,通过‘音乐之都’的项目和四川本地的音乐学院进行交流,这是一种资源的互补,留住人才,就留住了音乐的活力。”

同时,俞峰也建议作为音乐人,应该关注世界音乐的发展趋势。“智能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巨大的舞台,提供了全新的‘乐器’。如何与世界科技、人类生活同步,实现音乐的现代化?我觉得中国音乐人不能置身事外,应该抢先‘植入’,创造出兼具智能技术、人文精神的新音乐,满足新时代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新需求。”

廖昌永——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歌唱家

廖昌永.jpe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