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呈现更丰富的成都气质”

发布日期: 2018-11-10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蓉城之秋”闭幕演出彩排现场

特聘专家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 海

  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指挥(原解放军军乐团音乐总监)

  王争鸣

  原国家大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付 林

  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主席、著名词曲作家

  叶小纲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

  许晓峰

  独立音乐公社、晓峰演艺创始人

  汪京京

  中国音数协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会长、制作人

  金铁霖

  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林戈尔

  四川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省音协主席

  郁钧剑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歌唱家

  赵季平

  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曲家

  俞 峰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指挥家

  廖昌永

  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歌唱家

  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大力建设“三城三都”的重要部署,全面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实现音乐产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领先发展,进一步提供决策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成都市人民政府成立“成都市音乐之都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并邀请特聘专家出席于2018年11月9日举办的“金芙蓉”音乐奖颁奖典礼暨第24届“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闭幕演出,同时颁发专家聘任书。包括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歌唱家金铁霖、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中国音协副主席廖昌永、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郁钧剑(排不不分先后)等在内的12位音乐圈大咖成为特聘专家。近日,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先后接受了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采访顺序按姓氏笔画排序),谈到了他们对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的一些中肯的建议。

  应该考虑如何发展高雅艺术

  ——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协会主席于海

  作为咨询委员会成员之一,于海对于成都市政府全力推动打造“音乐之都”的举措十分赞赏:“这对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无疑很有帮助,也是提升成都软实力的有效之举。”

  因音乐交流而多次来蓉的于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特别喜欢成都的气候、景色和美食。“成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那是很珍贵的,这对于一个地区音乐教育氛围的形成和发展非常有利。”在于海看来,成都拥有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比如四川音乐学院在全国非常知名。“成都也是一座喜欢艺术和美学的城市,在这样的基础下,打造‘国际音乐之都’这样的项目可行性很高。”

  作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的成员,于海是艺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在问到成都打造“音乐之都”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哪些项目时,于海很明确地告诉记者,应该考虑发展一些高雅的艺术,从整体上提高音乐创作的品格和档次。“音乐在现在是一个必需品,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可以说层次已经很高了,但是精神消费还差得很远,这个表现在个人的文化素养、社会的文化修养和创造力的激发不足上,所以成都在拥有了政策支持和群众基础的前提下,应该考虑如何去发展一批质量优、档次佳的音乐产品,而这些产品,最终能够成为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标志和名片。”

  成都的音乐硬件还不够

  ——原国家大剧院党委副书记王争鸣

  “城市能够使人的生活更美好,这个‘美好’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满足,还有文化方面的提高,而音乐作为文化里很重要的一环,重要性就不必多说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争鸣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对成都打造“音乐之都”的规划,王争鸣显得很有信心。

  “我觉得我们都得先想明白,这个‘音乐之都’究竟是什么,究竟要打造什么样的成都。”王争鸣很认真地告诉记者,一定要先琢磨透。“结合到成都本身有的历史文化、群众基础这些优势,我们才知道从哪个方面切入,去着手做。”王争鸣还表示,音乐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专业认识和政府来推动,“得考虑专业性和群众性的结合,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针对成都打造“音乐之都”还需要注意哪方面的建设时,作为原国家大剧院副书记的王争鸣从音乐硬件方面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目前成都的剧场、音乐厅,在数量上来讲比较少,从质量上来讲,也不够,你想咱们一想到奥地利,脑子里就出现维也纳金色大厅,谈到北京音乐厅,就会想到国家大剧院。成都在这个方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如何让把‘音乐之都’这张名片打造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名片,我们要做的还很多,这也是我们这个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的用意。”

  正着手在成都打造流行音乐“时空馆”

  ——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主席付林

  “成都在中国的音乐发展上,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一方面政府非常重视文化的建设,政策上最大限度地给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成都市民是会娱乐、会休闲的群体,它是有音乐需求的。”在谈及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的优劣势时,付林表示:“但是对于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组建团队和培养团队,这个是一个需要时间的关键因素。另外一个就是怎么去打造一个拥有自己特色的高端音乐产品,如何去打造一个面向全国乃至面向国际市场的品牌,所以刚好我们几个有点相关知识,可以给点想法,所以这个咨询委员会成立起来对于成都的音乐建设作用不小。”

  付林是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主席,他的很多作品大家都耳熟能详,如《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小螺号》《妈妈的吻》《天蓝蓝海蓝蓝》等。作为著名词曲作家、演奏家和音乐制作人,付林堪称流行音乐的元老级艺术家。“需要创作者们在吸收不同风格的同时进行传统的创新,当然不能太狭隘,对于不同的外来音乐,得有自己的解读,照抄全搬那肯定不行。”对于四川特色民歌如何结合流行乐,从而更好地走向大众这个问题,付林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还透露自己正着手在成都打造一个流行音乐的“时空馆”:“这个时空馆是流动的,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来到这个馆子里,可以听歌,可以看流行乐表演,而不是像个博物馆一样。”付林笑着说,“光提建议不行,我得做点什么实际性的东西。这个就是我能做的,所以最近就在着手做这件事。”

  至于前段时间发起的“音乐‘有养’运动”倡议,付林对记者这样解释:“音乐也需要营养,只有为优秀音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音乐的发展才会有一个良性循环。”这对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也是有指导作用。“成都做得很好,有很多好的音乐基地,好的剧院,这是吸引人才很重要的方面,这个音乐‘有养’活动,就是说好的音乐需要好的引导,需要营养。”付林还表示,音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它表达了一种生活方式,寄存着美好、浪漫和期待等情愫,也体现出了一座城的活力和生活风格,他对于成都这座城市在音乐版图上的规划和描绘显得十分乐观:“这是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的事情。”

  音乐为城市的下一代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空间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

  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在讲到音乐时称:“音乐是一种‘看不见’的文化,它只能听,所以我认为它是一种‘看不见’的文化。重要的是,音乐本身和它的发展为城市的下一代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听音乐的人需要有感性,但是写音乐不一样,写音乐需要理性思维,但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教育起步得比较晚,所以在美育这一块,我们国家还是比较欠缺的,这个问题,我们得想办法去解决,去提高国人的美育教育。”

  在对于蓉城打造“音乐之都”上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叶小纲和其他成员一样,认为在硬件、软件两个方面都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发展。“不光是乐队的水准和质量,音乐会的质量也要想办法去提高;不光是欣赏音乐的人群的欣赏水平要提高,乐团的业务水平、自身的营销和管理水平也得改善,除此之外还有剧院的基础设施设备等方面,都得考虑如何做得更好。”

  作为2017年蓉城之秋闭幕式上的发言嘉宾,叶小纲对于成都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上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赞不绝口,正如他对上一届金芙蓉音乐奖的观点:“如果说音乐人才是音乐产业这棵大树的根,音乐制造业是大树的干,音乐演出是大树的枝,那么音乐奖项则是这棵大树的花,而这朵‘金芙蓉’就正好代表了一座音乐城市的音乐高度与成果。”在业界内众多著名专家的指导和带领下,相信“音乐之都”这一张城市名片会为世界呈现出更丰富的成都气质。

  打造“音乐之都”得上下齐心

  ——独立音乐公社创始人许晓峰

  今年在成都举行的“仙人掌音乐节”,在全国音乐圈引起轰动。而作为创始人,许晓峰早已把“根”扎在成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许晓峰直言,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通过吸引人才来带动音乐产业的发展,再由音乐产业的繁荣不断吸引更多的人才,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上下齐心,在政策的支持下,大家都献计献策,这个计划才能走得更远。”

  “我认为音乐最终的目的还是回归‘人’,能够替大众发声,最终在普通人身上,然后能够让人愉悦,产生共鸣。”在独立音乐产业上摸索了超过二十年的许晓峰,在谈及对音乐的意义有何看法时,许晓峰的回答很朴实,也很真诚:“以人为本吧,这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

  咨询委员会成员均为国内外知名的乐界人士,对此许晓峰表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所拥有的资源不仅仅是人脉和资金,更多的是能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考,“这对于成都打造的‘音乐之都’这个项目,将会有很大的作用。”

  在肯定项目本身的同时,许晓峰也坦言,想要持续长久地打造成都“音乐之都”这张名片,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说不上有什么劣势,但是你仔细一想,其实各方面都需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其中,人才对于一个地方音乐的发展,真的很重要。”

  对于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有何妙计,许晓峰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除了成都本地的音乐教育氛围需要持续保持之外,也应该重视成都的酒吧文化:“成都有很多草根歌手,这些来自普通人的作品有着充沛的生命力和想象力,是组成成都气质的重要一环。”此外,在成都落地的独立音乐孵化基地也是基于许晓峰对于成都的认知:“我看中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活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个孵化基地将永远落户成都,我希望仙人掌音乐节通过这样的人才合作和培训,最终成为亚洲最好的独立音乐节。”下转09版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任宏伟

  实习生 陈雅慧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加载中。。。